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, 2020

西安遇“龙”记

龙🐲在我们中华儿女心中有这特殊的分量,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,形容女子一生能寄托的人叫真龙天子,在喜庆的日子,很多地方都有舞龙灯,赛龙舟的习俗,在首饰或服饰上也会绣上龙的样子。龙的身影到处可见,但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龙,那么它究竟是怎么来的,又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进我们的生活的呢,带着这个问题,在国庆假期间,走进了闻名的陕西历史博物馆,希望能一探究竟。     在陕西博物馆,我看到了很多生龙活虎,栩栩如生的龙,从古代商周到秦汉,或者隋唐,馆藏中看到了很多形式的龙,比如壁画,铸造的鼎等花纹,以及很多装饰物中,都看到了龙的身影,给我印象较深的是赤金走龙和鎏金铁芯铜龙。   赤金走龙,小巧玲珑,粗看上去朴素而平实,长度不过5,6厘米。听导游讲,这些龙可是纯手工制作的,工匠用金条先掐编出身体,然后插上尾巴和角,最后用錾子錾出鱼鳞纹的装饰。由于是手工制作,每个与每个都不完全相同,各各神态各异,有的很憨憨笨拙,有的灵巧洒脱,还有的威武不露。如此之小,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?有可能是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。投龙祭祀的活动来源于道教的天、地、水三官信仰。古代帝王祭祀山川,惯用“沉埋”形式,祭山用“埋”,祭水用“沉”。早期用于“沉埋”的祭物,有金银器、铜器等。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龙玉简的固定礼仪。它的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的文字玉简和玉璧、金龙、金钮等器物一块用青丝捆扎,待举行醮仪后,再投入名山大川之中,作为升度之信,以奏告三元。        鎏金铁芯铜龙,比大概30厘米长,高约15厘米,铜龙其实是铁质的,通体鎏金,身体细长,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,龙头与上身呈“S”型,龙嘴张开,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,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,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,龙尾从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。整条铜龙身体流畅,极富动感,更为惊叹的是,龙身的中心正好位于脚的上方,可以保持龙能直立着而不摔倒,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。      在欣赏着千年历史的宝物时,有幸遇到一位在博物馆做义工的老教授,我请教老先生关于龙的由来和演进,在他的讲解下我对龙的认识加深了。龙之我国历史上也不是一层不变的。在秦汉时期,龙可是有坏的,也有好龙。有些龙对人或社会有害,所以一些勇士降龙伏虎这样的说法。那时候的龙,有的有翅膀,...

10分钟对于很多时候来说,一下就过去了。但对于等待中的人来说,也许是非常漫长的。说起等,我就想起了2年前,参加英语3E口语中级认证上场前的那次等了。   那次考试是在静安区的昂立校区。因为考试是分批进行的,为了提高效率,教室重复利用,一批同学考试的时候,下一批同学就要排队在教室外等候了。我考试时间是9点半,9点15分的时候排队在教室外等候了。   我看了一下手表,还有15分钟呢,小朋友们都安静的排队,有些同学手里还拿着小卡片,嘴巴还在一动一动的,在临时抱佛脚;有些同学,很笃定的样子,悠闲的看着四周;也有同学手一会儿放在口袋,一会儿又双手交叉在胸前,很紧张的看着前面的同学;还有的同学脖子伸的长长的,看着别的同学那边的卡片,总想着自己是不是漏了这个知识点。   眼看着同学们各种神态,我有点想笑了,看了这次考试每个人的心态差异好大啊。这次考试对我来说,也是非常紧张的。因为我觉得这次口语考试,对我来说既是很重要,又是准备很不充分的。虽然为了这次考试我也上了2个月周末的强化班,但总觉得词汇量还是不够,老师教的东西也没有完全的掌握。想想将要面对考试,可能出现的卡壳,我心里就砰砰跳。    想到这里,忍不住看了一下手表,又过去5分钟了,还有5分钟就要进入考场了。我深呼吸了一口气,想起上周,我和爸爸把所有的卡片都练习过一遍了,本周三,我又和妈妈一起把所有培训遇到的单词都复习过一遍了。再回忆一下老师教的考试要点,考试方法,突然觉得,这次考试还是有很大把握能通过的。想到这里,我长出了一口气,把刚刚怯场的小思绪终止了,燃气了对这次考试成绩通过的希望。      突然铃声把我从等待的畅想中拉回了现实,原来着10分钟的等待已经结束了,我们可以进入考场了,我一身轻松的走了进教室。     那次考试前的10分钟的等待,已经过去2年多了,但等待时候思绪的变迁,还历历在目。那次考试我通过了,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。后面再有其他的考前的等待,我也不会怯场了,而是变得更有信心,这份信心是来自考前的细致备考,认证的准备。

莫高窟让我心生敬意

引言:今天看到18年北京市中考作文,“***让我心生敬意”一时手痒,想写点什么。结合暑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西北游玩中途径莫高窟,曾惊叹于莫高窟时刻的壮观,秀美。特写下一篇习作,作为“雨思之海”部分。 人类文明的5千年长河中,一个个历史遗迹如璀璨的明珠发出光芒,静静的展示着当日的辉煌,叙说着往日的故事。敦煌的莫高窟是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,展示着二千多年来丝绸之路的痕迹,细说着东西文化融合。8月的暑期,我顶着烈阳,参观了莫高窟,有幸目睹了这璀璨的明珠,带来的震撼至今让我心生敬意。 我们首先参观了最大的洞窟----96号窟。导游说,这座佛高达35米,是莫高窟第一大佛和世界第三大佛。它有十几层楼那么高,站在它脚下,仰望着它,感觉到我们就是一只只渺小的蚂蚁。这么高大的佛像,古代的艺术家在当时生产工艺下却把它雕刻得线条流畅,栩栩如生,让我很惊叹。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30号窟。这座佛高约26米,是莫高窟第二大佛。古代匠师为了参拜者看到比例协调的佛像,有意将佛像头部塑的比较大,高达7米,超过人体正常比例,然后匠师巧妙地利用来自洞窟前明窗的光线在这些面上投下阴影,使得我们抬头仰视的人觉得佛像五官威严,特别庄严神圣。看到这儿,心里不禁默默的为这些能工巧匠们点赞。很遗憾由于长期被流沙掩埋,并受潮气侵蚀,此像已受严重的损坏。 还有148号窟,这是释迦牟尼的涅磐塑像。佛身长14.7米,由于涅磐像采用了横卧姿势,又称“卧佛”或者“睡佛”。塑像虽然经过了清代重修,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尺寸和主要轮廓。释迦牟尼涅磐后,脸上带着祥和的笑容,一点也没有因为死亡而产生畏惧。因为相传孔子有72个弟子,所以工匠们也在卧佛身边也安置了72个弟子,他们形态各异地站立在卧佛等后面,仔细观摩了这72个弟子像,心中感叹这些工匠们一定是非常用心地揣摩了各弟子性格和形貌,才可以做出如此精妙的塑像。另外在洞窟壁上和顶上画满了姿态万千,栩栩如生的佛像以及名闻遐迩的“飞天”。 一天的参观行程,感觉好短暂,未来得及每个窟都仔细观摩,心中万分不舍,对留下了着瑰宝付出努力的艺术家,文物保护者心生了崇高的敬意,心里默默祝愿:拥有无限魅力的莫高窟啊,希望你能永远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。

徽杭古道游记

经历了一 学期的学习,终于送走了期末考试,迎来了我们放飞的时光。放飞的第一段旅程就是班级组织的“徽杭古道”游。    一辆大巴载着我们35同行的同学和部分家长,经历了4个小时的车程,来到了安徽的绩溪县,到达这次我们旅行的起点。天公不作美,下起了蒙蒙小雨,导游早有准备地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套雨衣,和一支登山杖。    我们像一群放飞的鸟儿,一窝蜂的奔向徽杭古道的入口出,被导游老师叫住了,为了安全和秩序,我们排好队顺着人群慢慢的通过入口。一进入景区,我们的五官感觉一下被清洗了,耳边再也没有喧嚣的声音,一切都是那么静悄悄,哪怕边上有人说话,周围也是静静的,偶尔还能听到一点汽车鸣笛声。眼睛里也都充满了绿色,身边是绿色的小草和灌木,远处是深绿色的山,隔着蒙蒙的小雨清晰可见。       我们开心的沿着古道出发,但古道毫不留情的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。一进入古道就是一段好长的爬坡,好陡的坡度,而且还下着雨,有点湿滑。有的同学甚至手脚并用才能安全的行走。还有几个想迈大步的小伙伴直接小摔了一下,真是欲速则不达。导游和家长们一再叮嘱要注意安全,大家自然慢慢就压制住了浮躁的脚步,一步一步的前行。       刚刚习惯了坡度的路,一下又走到了平坦的路面,一看原来是爬到了半山腰,刚刚深绿色的大山已经在我们身旁,颜色也呈现出碧绿的生机,一点也不像在严寒的冬季。小伙伴们开始活跃起来,女生们很多人拿出了相机,想把这些美景留在自己的手机里。       沿着古道前行,空气一样的清新,环境一样的幽静,路时而石阶时而是土路,并没有刚开始那段艰辛,大家伙情绪也很高涨,有时一起哼起了“青木瓜之歌”。路上几里路就会有一个古老的亭子,供行人累了暂歇,导游告诉我们这些亭子已经有几百年了。徽杭古道是连接杭州和安徽的近道,当年大名鼎鼎的徽商很多都是从这条山路出发,开始了他们经商的旅途,成就了家族的辉煌。我楞着,仿佛浮现了一群商队,驱着牛和驴,满载着一大包的茶叶,丝绸,从我面前走过,路边的亭子一群镖局的汉子喝着茶,高声的笑谈。       天慢慢的暗了下来,我们也到达了落脚点“徽杭民俗客栈”。由于白天走了一下午,晚餐的时候,个个都像饿狼一样,风卷残...

你是我生活的阳光

 阳光照在我们身上,感到温暖。万物在阳光普照下,生根发芽,繁衍生息。妈妈就是我生活中的阳光,让我感到温暖,让我成长。    记得4年级的有一次放学,突然下起了雨。我是那种只要出门不下雨就不带伞的人,看到这么大的雨,就向雨中冲去。一路小跑到家,早就淋成了落汤鸡。妈妈开门看到我这样,大叫起了:“下那么大的雨,还自己跑回来,不怕淋生病啊,是不是傻了啊”。一边说一边帮找衣服,让我赶紧去洗澡。我还嘴硬着说“有勇气冒雨回来,不是好事么”。话没说完,就开始打喷嚏了。当天晚上我就卧床了,感觉到头晕,身上也发烫。爸爸又出差了,妈妈好着急,晚饭也没吃就背着我来到了医院,在医院一会儿带我去抽血化验,一会儿有到点滴室输液。等我从迷迷糊糊中醒来,一看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,妈妈就已靠着病床睡着了。看着妈妈均匀的呼吸,想着妈妈到现在还没吃饭,突然觉得好心疼妈妈,下次再也不干这种啥事,让她担惊受怕。     还记得有一次,我在学校跟同学之间产生了纠纷,因为一个同学打扫卫生不认真,跟他理论他还不听,我就打了他。爸爸听说后,就把我批评了一通。我觉得好委屈,就跟爸爸顶嘴起了。听到吵的声音,妈妈从厨房里出来后把我俩分开,把我叫到房间,问我怎么回事。我激动地把事情原味跟妈妈讲了一遍,妈妈耐心地听我说完,然后问我,说爸爸知道是什么情况么?我说我不知道他知道不知道。妈妈说,“你应该先把这事全部告诉爸爸啊。有这时间吵,都该解释清楚了呢。”我不服气的说:“他也没问啊。”妈妈很严肃的跟我说:“要先问清楚自己做的是不是足够好,不要先去问其他人做的对不对,自己反省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。”然后就去找爸爸去了。我听了她的话,想了很久,觉得很有道理。晚饭期间,爸爸主动跟我道歉,说没问清情况就直接批评是不对的。我也跟爸爸说,无论对方有什么不对,我动手打人也不对,明天去给小伙伴和老师道歉。妈妈笑着说,:“你看有事情,各自先反省自己有没有错,尽量不要去指责其他人,这样就对了嘛。”经过这件事后,当我发现事情不顺利或挫折时,我总是想到妈妈的教训,先自身找原因,找办法。一段时间后,发现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,真的很感谢妈妈。       妈妈就是这样的温暖,睿智,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,哺育着我成长。       妈妈你...

成长中的一件事

   时间像一条线,生活中的点滴像一颗颗珍珠,我成长过程,就是时间线把这一颗颗珍珠穿了起来。那些印象深刻的事情,就像那耀眼的珍珠,到现在还时时闪亮着我,印象最深的是那一件事。    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,我爸爸出差没办法回来,我妈妈有事去了市区。她临走前还特意叮嘱我说:“千万不要碰手机。”才走了。我想:我没事为什么要碰手机?过了一会儿,我去写作业了,我认为我可以不用手机完成它。但显然,我高估了自己,因为我碰到一道非常难的题目,是一道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,我不会做,但我必须做出来,否则我就完了。怎么办呢?我先去那个装满教辅书的大柜子里翻题目,可惜没有找到。我又去以做前的卷子里面找,可惜,也没找到。那可怎么办?我想:我只能用手机来查一下了。但我心里十分地纠结:看吧,害怕被妈妈发现;不看吧,有没有办法做题。衡量再三后,我决定还是冒险查一下。可我刚刚域内开手机,妈妈就回来了。她回来看见我在用手机,气得火冒三丈。她平时眼里的慈善都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怒火,好像就要喷出来。她大叫着:“你,你怎么可以这样阳奉阴违呢!”我刚想狡辩,她就揍了我一顿然后我才告诉她我不会做题。她然后告诉我怎么做。 后来,爸爸知道了这件事,就告诉我:“有一句话叫做‘君子慎独’,它的意思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更小心不要犯错。” 这句话让我一直受用至今,当我在做一件事时,总有一些小诱惑吸引我,无法让我专心,我就会记得那句话和那件事,然后收起想分的心,专注到手头上的事情来。

我的动力源

   在我求学和成长的道路上,有一句话,一直是我努力学习的动力。它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写给他儿子的信中的,“孩子,我要求你努力的读书,不是为了有多好的成绩,而是为了将来有选择的权利,选择过你想要的生活,而不是为了谋生。想要的生活,给你带来成就感和尊严,给你快乐。”    在三四年级的时候,有阵子特别贪玩,对待学习总是马马虎虎,下课了就跟同学们疯,课上经常走神。语文老师徐老师把我找到办公室,很关心的问我,最近怎么了。我很无所谓的说:“老师,现在学的东西太简单了,我随便听听就会了。而且现在学的这些东西,后面也没什么用的,也可以等用到的时候再学啊。”徐老师看我一脸不在乎的表情,很认真的说,“你是不是不太明确,为什么你要认真读书啊。”我点了点头。徐老师从她办公桌前的一堆书中抽出一本,翻开了其中有书签的一页,郑重地对我说“给你看一篇文章吧,,这是一个台湾妈妈写给儿子的一封信,讲认真读书的,希望能给你帮助。”她就把那本书上这篇文章拿到我面前。我认真地看起了书,文章语言虽然通俗,这句话像一道闪电,照醒了浑浑噩噩的我。我跟徐老师说,“老师我明白了现在努力的读书,是为了将来能有机会选择,谢谢您。”徐老师拍拍我的肩说相信你会明白,等你大了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的。     我回到座位后,一直在想着这句话,到现在我依然记得那句话,那天的事。虽然到现在也不确切的描绘将来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,但我想要努力,今天的努力,明天才有机会做我想做的事。这就是我的动力源,驱使着我不敢放慢步。